从儒家主敬思想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4-08-07 11:10 阅读(?)评论(0)




从儒家主敬思想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


导言:儒家思想的地位和重要性,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贯穿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几千年来,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精神面貌,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崇尚多元价值的表现,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而过度膨胀的多元价值观念,使全社会的精神品质、道德观念很难统一地表现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于是就出现了信仰缺失、思想颓废、生活腐化等种种负面的,甚至是消极、丑恶的社会现象。最为可怕的是,一代中国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身就是在畸形和动荡的时代中形成,本身就有缺陷,而他们精神世界负面的价值理念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让我们的下一代人实际上也接受着从畸形、动荡中形成的价值理念。

基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普及和统一最具先进性的价值观念,以构建一个与以往历史和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崭新社会价值体系,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全民的、政治的需要。非常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普及,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而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最具希望的阵地在各级各类学校,最具希望的载体又是学生。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个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我校校园文化的想法,期望通过长期、反复的教育实践,让一种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浓厚文化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每位师生的心田,并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渲染下,长期、健康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进步、发展。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回顾和现状

㈠回顾

可以说,自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校对其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全面的,具体表现为:

1、片面的、肤浅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校园文化即为校园、班级内的口号、标语,就是校园、班级内张贴的图片、文字等,这种认识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

校园文化当然包括校园内的文字、标语等,但它的范围又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多个层面,而最具主体的因素,是人。

物质的,简单讲就是校容校貌、校园环境、学习条件等,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次要的,不是绝对的,但也不可忽视。精神的,是指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思想、态度和面貌等,它是最主要的。说白了,就是全校师生为办好学校教育而共同维护和发展的感召力量。

在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长期以来,走着一种重复的、耗时费力而又缺乏方向感的步子,犹如在黑暗中前行,磕磕绊绊、步履艰难而收效甚微。

2、模糊的、不清晰的。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是什么,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不敢回答,也回答不了。学校缺少一面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灵魂、情感号召起来、汇聚到它下面的大旗,我们天天喊校园文化建设,但又说不清怎么去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持,行动就无法统一,更无法形成合力。过去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是,要么扯不起一面大旗,要么树起的旗帜上什么也没有。这面大旗,应该是使大家的认识相同、力量汇聚、目标一致、行动统一,从而必然产生优良的结果,即校园文化。

㈡现状

1、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走进我们的校园、楼道、班级、教室、办公室、花园、操场、厕所等地方,感受不到一种引领全校师生力量的发展方向,我们似乎什么都想做,也都在做,但又都做不好。如老师的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以判定为标准的尺度,大家都在忙,但每个人忙的目标、程度、要求都不一样。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就是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引领思想,即校园文化的核心。

2、笼统的,不具体的。“美”、“善”办学理念的提出,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说,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认识巨变,第一次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办怎样的学校的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

但大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就是“美”、“善”的含义有重叠的部分,意义显得累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外延过于宽泛,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不好体验,即具体怎么做为“美”、为“善”,做到怎样的程度为“美”、为“善”,尺度不等,随意性很强,因而不好落实。

二、“敬”的办学理念的提出与我校的迫切需要

㈠“敬”的地位、含义与历史发展

敬,在儒家思想中也叫“主敬”。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少仪》,宋明以来广为人们引用,作为修身的重要范畴。“主”者,以某某为主、为根本的意思。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遗书》卷十八)。程颐把“敬”当作“持己之道”。

 “主敬”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极重要方面。所谓“主敬”,简言之就指对生命有一颗敬畏之心,包括对他人的生命常怀敬畏,对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其缺陷)常怀忧惧。闲暇时安静下来,自己在内心深处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处置内心世界中种种复杂的念头?又是怎样安顿自己那颗不安的灵魂的?这里没有任何高妙的法术和过人的技巧,只有一条:以虔敬之心待己待人,这就叫做“主敬”。

在先秦儒家著作中,“敬”的基本含义,一是恭敬、端肃,二是尊敬、尊重。《周易·文言》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意谓君子主敬用来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用来使对外方正,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敬”、“义”的修养,道德品质的基本素质也就具备了。到了孔子及后世,“敬”的含义和思想就更加丰富和完备了。

1、敬,在《论语》中出现了20多次,与其同义的有一处。概括地讲,其含义有:

⑴严肃、认真,专心、慎重。如《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⑵孝敬。如《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⑶尊敬。如《论语·为政篇第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⑷恭敬。如《论语·八佾yì篇第三》: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⑸敬服。如《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⑹同义的一处,敬畏。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同样,在另一部儒家典籍《孟子》里,“敬”的思想地位也十分突出,意义也相当丰富。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也讲尊敬别人的重要性。

3、“敬”是《礼记》的高频词。《礼记》作为儒家礼育的主要教科书之一,将“敬”思想的教育放在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礼记》49篇文章中含有“敬”字的多达36篇,关于“敬”,就有“恭敬”、“庄敬”、“肃敬”、“尊敬”、“容敬”、“敬让”、“敬长”、“敬从”、“敬养”、“敬心”、“敬色”等十余种组合。

《礼记》“敬”的思想,同孔孟等早期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礼记》中的“敬”等语词,除少数是在礼仪意义上解释古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要求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为政治事、修身做人都必须恭敬谦让。

《礼记》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对为政者的职业道德(政德)提出了以敬为本的道德规范。《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段话在说明周代各级学校的设置情况后,讲人们每年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的考察他读经断句并辨别他的学习志趣,入学三年的考察他是否专心学业并与同学和乐相处。这种将“敬业乐群”中的“业”解释为学业的观点是符合《学记》本意和当时实际的。

到唐代孔颖达将“业”赋予较为宽泛的解释。孔疏曰:“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视之”孔颖达眼中的“艺业”已不是单指“学业”,而是泛指人们所从各类之业,是一个包含学业而与现代所谓“事业”类似的概念。

宋代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可见,后世学者们已将“敬业乐群”中的“业”由学业扩展到了各项事业,敬业乐群也就成为了职业道德的一个核心概念。

这样,经过后世孔颖达、朱熹等学者们的阐释和发挥,“敬业乐群”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影响极为深远。

4、宋、明两代是儒家理学的繁荣时期,宋、明的儒学家们进一步沿着先秦将道德的终极源头挂到天上的做法,努力完善儒家的形上系统,以与佛教道教相对完善的形上系统抗衡。

二程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敬”而代替了“静”,但两人对“敬”的理解有所不同。程颖把尊重自然界“生生”规律与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之生理在心为仁性;天之生理又同时普在万物。万物皆有“生意”,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因此,人要有“诚敬”之心,敬畏之心,只有对天之生理具备真诚而又崇敬的心理,“仁性”才能在心中得以留存。

程颐则强调以主一无适和整齐严肃为主要内容的“主敬”的修养,既要求内心的敬畏,也要求外表的严肃。他认为内外是相联系的,外庄,则内自然敬;外不庄,则内怠。要把注意力专注于意识的养善闲邪,使内心始终保持敬畏的状态。同时注意外在的形象举止是否合于规范,时刻从容貌举止上检查自己,以取得“天理自然明”的内在效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修养方法方面,他所倡导的“主敬涵养”,在宋明理学中有较大影响。理学家之中,他尤为重视“敬”,视之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是“万善之源”。敬是贯彻上下、始终、动静、知行而无所不在的人生修养的根本方法。心思散乱、不清明的情况下,是不能够认识、了解事物之理的,所以“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义进其知”。 说得非常彻底。

明代学者王永彬说得好:“为善之端(方法)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围炉夜话·第一六三则》)

5、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敬业”放在了个人层面的第二位,仅次于“爱国”,可见国家对“敬业”精神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位公民,敬业,就是最好、最具体的爱国情操和道德精神。

㈡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现状,亟需“敬”的道德、精神力量

通过对孔子直至宋明理学等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明白了“敬”之于儒家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道德的“敬”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敬”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学校文化理念最可贵的定位是要具体,要切合实际。那么,我们所倡导的“敬”,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又该如何实践?我想,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做。

1、明确“敬”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意义。概括起来说,就是“敬人”、“敬事”、“敬物”、“敬己”,简称“四敬”。

敬人。指恭敬做人,尊敬别人,就是以虔敬的态度对待人。具体指孝敬父母,善待同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大到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国家。

敬事。作为老师,就要时时、处处以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作为学生,就是要自觉维护学校、班级声誉,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业。

敬物。爱护公物,节约办公;爱护校园环境,保护校园卫生。

敬己。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四敬”的内容,具体可感,就在身边,适应于对每个人的要求和期望,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一面旗帜。

2、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可贵之处在于进行序列化、系列化的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让既成的思想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心田。久之,成为指导我们言行的习惯,为人处事的心理特征,最后凝聚成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风气。为此,我们相应地提出四个“敬一”的倡导。

一日敬一人。每天给家人、同事、老师、学生礼貌地打声招呼,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和他们心平气和地相处一天。

一日敬一事。作为老师,每天努力上好一节课、批改好一次作业、辅导好一位学生、做好一次家访、完成好一次临时性任务等。作为学生,写好一次作业、搞好一次卫生、完成好一次班级任务、做好一次家务等。

一日敬一物。爱惜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一颗粮食、一件卫生用具、一棵树、一朵花……,自觉保护班级、校园设施等。

一日敬一己。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言行文明,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想一件让自己自豪、快乐的事,自信、自尊、乐观、豁达地活过每一天。

一个严肃的话题是,中学生自杀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不论什么原因,因为不爱惜自己而导致的校园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卫生部对1999-1995年死亡数据的分析显示,自杀是我国居民第5位死因,是15-34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研究表明,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15.35%-34.48%为,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5-4.0%,表明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比较高,提醒我们应该加大相应的预防和干预力度。如何预防和干预?除了必要的心理辅导外,传统的文化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

按照儒家思想,我们永远都没有权力虐待自己的生命。以《周易》为代表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之道在于“生生”。《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指《易经》之理)。所谓“生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生命的健康发育和生长,“生生”是一种对生命高度敬重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说,自杀等等虐待生命的行为,是不符合宇宙万物发育、成长的“生生之道”的。因为这类行为把人性中能够“与天地参”的禀赋压抑了,是对生命的矮化和不敬。从儒学的观点看,一个社会的“痛苦指数”高,就违反了“生生之道”,与“天道”相对立,就是不道德的。

以上,即是对“敬”的思想在我校师生中具体表现的理解和阐释,以及我们今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着力打造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我们的校园安全、品德修养、日常行为、主题班队会、卫生保健、劳动技术等等工作,都要围绕“敬”的思想而展开,经过长期、有序的教育,重建以“敬”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全体师生心里都应装着一个“敬”字,每天以四个“敬一”检查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并不断自省,我们就会在每天都有进步和创新,最终,我们都会成为古先贤所说的“君子”。各班级、年级、教研组、政教处、教导处都要围绕“四敬”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进入全新的、更高的境界,校园文化氛围也一定会越来越浓。

  最后修改于 2014-08-07 11:1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